这些日子里,由于项目的缘故,我又双叕开始学着造轮子了。故事的开始是代码的不规范堆砌,导致软件大楼摇摇欲坠;故事的终点是,重新唤醒程序员对匠艺的追求。而故事的中间部分,则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内容:代码坏味道(code smell)、包依赖合理性,应对的方案则是代码重构,目标则是 Clean Code,即易于阅读的代码。而它们(代码坏味道、重构方式等)都已经被归纳为模式。
过去的一两周里,被公司的大佬安利了 Go,用来写一个代码、架构分析和自动化重构的工具。经过这么一周对于 Go 语言的实战,我算是有底气来写一篇文章来介绍(吐槽)一下 Go 语言。
最近在思考于如何更好的设计系统架构,以及如何对系统的架构进行守护。对于这个问题来说,我想到的第一步是:分解大泥球。
上一周,我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周的 Event Storming 的工作坊,便想写一篇文章梳理一下对于 DDD 的理解。
你是不是经常烦恼于放错层级的代码?你是不是经常在为一坨坨代码而奋斗?你是不是经常这样?
或许是软件正在吞噬世界,或许是软件不断被重写,越来越多的架构师、资深程序员开始关注起软件质量。
你可能不需要微前端,但是需要一个胶水框架。
再三犹豫,终于在 rebase 到上海之后,还是决定写下这篇文章。三年多以前,我 rebase 到了深圳,开始了国内交付项目的旅途,我也几乎成为了待在该 account 下最长的 developer 没有之一。在那之前,我在 offshore 项目,混吃混喝混 session。
在阅读《零信任网络》的期间,我突然有了一个新的安全实施方案: 依赖孪生——针对于中小型 IT 组织的依赖方案。(PS:其实这只是吹吹而已,并没有那么夸张)。所以,我就顺手写了一篇文章,记录一下相关的实践和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