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的一个项目,是一个关于在移动应用中嵌入 WebView,并在其中实现 JavaScript 能调用原生代码。虽然已经有 Cordova 这样的成熟方案,但是它太 “重” 了——直接在一个拥有大量代码的项目上,修改起来并不容易。
“微” 害架构,即微架构以不合理的方式运行着,其表现形式不适当地采用 “微架构”(微服务、APP 插件化、微前端等)技术拆分臃肿的单体应用,导致软件架构进一步复杂化、难以维护,使得原本具有优势的微架构微微出现一些问题。
无论是学习还是应用新的技术,都需要一个短暂的学习与练习,才能获得相应的经验。这就造成了一个冲突,日益增长的技能需求,同不足的时间之间的矛盾。
To get started, edit src/App.js
and save to reload.
为了在我的编辑器中使用 Angular,我用 Angular 编写了一个重命名功能。而为了使用它,我得再次使用一次 customEvent,而在这个微前端架构的系统中,其事件通讯机制已经相当的复杂。在这部分的代码进一步恶化之前,我得尝试有没有别的方式。于是,我想到了之前在其它组件中使用的 Web Components 技术,而 Angular 6 正好可以支持。
微应用化即在开发和运行时,应用都是以单一、微小应用的形式存在。
微应用化与微前端架构相当的类似,它们在开发时都是独立应用,在构建时又可以按照需求单独加载。如果以微前端的单独开发、单独部署、运行时聚合的基本思想来看,微应用化就是微前端的一种实践。只是使用微应用化意味着:我们只能使用唯一的一种前端框架。如果从框架不限的角度来定义,怕是离微前端有些远,不过大团队怕是不会想同时支持多个前端框架。
最近,我在写一个新的 markdown 内容,过程中发现没有合适的 markdown 客户端。于是,我希望为自己定制一款全新的编辑器,原因有许多吧,大抵是没有一个编辑器能满足我的需求。
在之前那篇《实施前端微服务化的六七种方式》中,介绍了在实施微前端的过程中,我们采用的一些不同方案的架构方案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将总结如何依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案。
这一系列的问题,让我觉得特别不开心,我浪费了大把地青春在等后端写代码。而联想起很早以前的全功能型团队,我不禁要写一篇文章吐槽一下,WTF,前后端分离团队的资源浪费。
每年,在这个时候,充满了悲欢离合,也总能看到各种活蹦乱跳的小鲜肉。我们毕业了,我们开始赚钱了,我们踏上了一条不归路……。结束一段旅程,开始填新的坑,或者挖一个坑。我总习惯性的会做一些“反省”、总结的文章,它可以帮助我重新回到 “正轨” 上,指出到下一阶段我所需要的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