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产品化运营,是将技术产品(如开放 API、开源软件、开放平台、SDK、工具等)视为产品,在组织内部或者外部进行推广,以吸引更多的用户、开发者等参与到其中,加入到技术产品开发中,或者是采用该技术产品在其应用域构建解决方案。
过去的半年里,因为工作的缘故,我需要重复和人们讲述,如何去做好社区?如何去做技术运营?其中有一部分的内容,相当的相似与重复,诸如于:
内源、内部工具、开源等的推广,位于它们背后的便是:技术的产品化运营。所以,我想写一篇文章来总结一下模式。如此一来,在未来我就可以甩出本文即可。
与几年前相比,国内与技术产品化运营相关的岗位越来越多,诸如于布道师(Evangelist)、开发者关系(DevRel)、技术运营、开发者运营等。虽然,岗位职责稍有不同,也就是目标 KPI 是不同的。但是呢,其中有相当多的相交之处,诸如于从技术社区出发,去为技术产品(如开源项目、云服务、商业化工具等)带来某一方面的价值 —— 如品牌、销售量等。
基于这一个基本的模式(从社区-产品),我提取了第一版本的『技术产品化运营元模型』(请原谅我图画的丑):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个领域所做的事情和现在的新媒体运营有点相似。但是,它的强技术背景大大提升了准入的门槛。而如果你也有一定的经验,你可以从上图中的四个步骤,看出产品化运营的困难之处,它涉及到多个领域:技术、社区运营、开源者体验设计、开放式协作等。
技术产品化运营,是将技术产品(如开放 API、开源软件、开放平台、SDK、工具等)视为产品,在组织内部或者外部进行推广,以吸引更多的用户、开发者等参与到其中,加入到技术产品开发中,或者是采用该技术产品在其应用域构建解决方案。
如上所述,市面上已经有一系列的技术产品化运营的岗位,这些岗位受限于角色定义的不同,所承担的职责也有所不同。如:
其它的诸如于技术品牌等与我们这所描述的职责有些远。
在上图的元模型中,我们定义了基本的模式。基于这个模式,我们可以扩展我们的策略,如下图所示:
它以 KOL(关键意见领袖) 和布道师构建了影响力的中心,模式也稍微有一些变化。随后,我们需要:
其中最重要的是考虑对于社区的价值。
在设计模型的时候,我考虑了几个不同的方案,最后定义为『构建影响力中心』。原因是,我们需要一种持续的机制来影响越多的人,也因此是一个影响力中心。
它可以是通过一定角色的人去影响社区,诸如于:
通过构建影响力中心,我们可以辐射到更多的人群上,从而达到更好的触达率。它的构建方式比较有意思,可以通过特别的岗位,如开发者关系去构建,进一步去带动 KOL 们的兴趣。
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区中时,我们就需要去构建社区如何构建?社区的文化又是如何的问题?我们在社区上,需要:
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社区,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主题,有自己的价值宣言,并坚守它们。
与此同时,我们需要分析我们的目标用户,随后:
社区是向人们提供价值,而不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的。
开发者也是一个用户,为了吸引他们参与到项目中来。我们需要设计好新手的体验,以让他们能更快地上手到项目中。所以,我们视不同的情况,可能还需要:
如果目标的新手成员不能快速参与到项目中,那么我们将流失大量的用户。
所以,这是实现转换率非常重要的一步。
作为一个技术产品,它能吸引到开发者和用户的一大原因是,它能帮助我们创造价值。从创造客户的价值出发,而非售卖自己的产品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。
所以,我们需要去设计我们的提升计划,诸如于:
视不同的产品,这里的差异会非常之大。
为了文章的完整性,我加入了这个内容。但是,事实上,我不想写。因为,大部分的项目指标都有所不同。诸如于,我们在先前定义的 API 开发者体验度量指标:
错误呈现 | 文档体验 | 易用性 | 交互式 | 触点 | 支持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错误描述 | 开发者门户 | 一键式安装 | 低配置/零配置 | 文章 | 问题反馈渠道 |
报错即文档 | 发布日志 | 自动化版本迁移工具 | 声明式使用 | 演讲/分享 | 问题响应时间 |
报错即修改建议 | 代码生成文档 | 自助式搭建 | 可交互文档 | Hackathon | 开发者即服务 |
版本迁移指南 | 沙盒及产品环境 | 开发者社区 |
还有其它类似的指标,诸如于开源软件的运营指标、Time to First Hello World 等。
视不同的场景,也会有所差异。
人生苦短,还是写代码最简单。
围观我的Github Idea墙, 也许,你会遇到心仪的项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