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试图对工作方式进行这些改进时,政治斗争可能抬起它丑陋的头——《拥抱变革:从优秀走向卓越的 48 个组织转型模式》
4 年前,也就是 2016 年,我一直在思索着如何更好的构建软件?如何更好的重写软件系统?思索出了 RePractise 七步曲,顺带着写了那本《全栈应用开发:精益实践》。书中,对于遗留系统的建议,便是重写。
而在我的最近一本书《前端架构:从入门到微前端》中,我提及到了五种前端架构的改进方式:更新、迁移、重构、重写、重搭。重写,依旧是我推荐的主要方式,技术栈老旧、旧有代码不规范。
可是呢,我发现很多时间重写并不能解决问题。
我总以为,编写软件的的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,写出更好的软件系统。然而,软件开发者在经历到了 3 ~ 5 年的开发之后,有些成为了技术管理者,写不下去的转行了,还有的成为了销售……,还有如那个不断接锅的 Tech Lead。就好像韭菜一样,总可以吃掉新鲜的,总会由新的人来开发新的系统。所以,《重构: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》总是能割到一波又一波的韭菜 —— 那个会重构的人,代码写得少了。
时过境迁,我对软件开发又有一些新的领悟:重构比重写更有挑战性。或许是重写和新写没有区别,或者是经历了一个个系统的重构过程,我大抵是明白了:哪来的和旧系统划清界线。系统腐烂时,没有人能说清整个系统,甚至于一半的功能都相当的困难。与此同时,或许系统的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比你更加了解。因为,你会从他们那收到 bug 的反馈:以前不是有这个功能吗,非常好用。
从旧系统中汲取知识,一个逃离不了的话题,一个永远的痛。系统重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,我们要不断地平衡:业务开发与重构过程,并尽量保证业务优先。它涉及到一系列的软件开发实践:
在先前提到的 5 种方式中,重构可以说是最难的一种。设计新的架构很容易,但是要重构到设计模式,重构到领域驱动设计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可最后,我们还会再回过头来看这些问题。我们的重点应该是:解决提出问题的人。正是那些能力不够的开发人员,导致了我们的系统需要一次大规模的重构。正确的做法,应该是在日常的开发中不断重构,并引入技术债看板,不断优化和解决这些技术债。
针对于此,我写了个指南来帮助大家重构遗留系统:https://github.com/phodal/migration
围观我的Github Idea墙, 也许,你会遇到心仪的项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