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 年,我写了一篇非常长的文章来介绍练习相关的内容。
哪有什么诀窍,都 TM 是坚持过来的。
在 2019 年年初,我 GET 了两个新的成就:
每每到这个时候,我都想写篇文章记录一下,顺便可以装个逼。便简单地对自己如何取得这样的成就,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。归根到底,无非就是持续地练习——编程中的模式,设计中的绘画,无一不是如此。
练习,重要的不是一次练习多少,而是保持下去。今天多做一点运动,明天你可能就没有力气做运动,后天你就不想动了。对于我来说,各种方式的可持续性有:
而这种可持续性还包含了其它方面的内容:
甚至,在初期你还会因为要练习,而拒绝一些其它的活动。
可度量,是 SMART 原则(具体的、可衡量的、可达到的、相关性、截止期限)的一部分。我们可以用 SMART 原则来管理练习的目标,若是如此,怕是对于练习来说会少一些乐趣。太刻意的练习,有时候并不能发挥上我们的创意。
如果是我要跑步,那到底是不行的。你看不出和现在比,和未来比怎么样。一天跑一个一公里,
而于技术和艺术这种抽象的练习,要衡量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有时候,一张画是几个月才能完成的,那么我怎么去衡量每天的进度。技术,可以拆分为小的功能点,每天完成一个小的功能点即可。艺术也有些类似,它得从绘画的步骤上来看待这个问题。如今天加了一个新的图层,画了新的一部分,那到底也算是可以衡量的。
过去,在我刚毕业练习编码的时候,我使用的是 GitHub 作为记录工具。GitHub 的满满的 Contributions 图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工具。满满的仪式感,我一定要填满每一天的点:
看来,最近的一年是练习少了~。
又或者是我最近在练习画画的时候,使用的是 Markdown 文件链接图片来展示的方式。在那上面,我可以看到我每天都在往上面添加新的内容。在合适的时候,编写个工具,结合到日历插件上,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式。
除此,有日历(周历或者月历),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可视化工具。每天我做了一件事,向上面打个 X,满满的仪式感。
先做一个小的计划,让你的生活中能容纳下这个计划,再去慢慢想着怎么扩大这样的计划。
比如你的目标是能跑下马拉松,第一步肯定不是直接去练习跑几个马拉松——当然了,要测试一下自己能跑到哪里,也是可以的。而是一点点逼近,先进行日常的练习,然后慢慢再到半马,最后就是全马了。
如果你和我一样要成为自己的插画师,那么肯定不会是从直接创作开始的。而是从先模仿别人的插画,掌握相关的技能开发。
里程碑,是一种不断强化信心的事物。它可以帮助我们跟踪任务,看是否按时完成,是否取得相应的结果。每到一个新的里程碑的时候,自己都会受到相应的鼓舞,不断地肯定自己。
可要是万一没有达到,是不是就很尴尬~。
嗯,所以,第一个里程碑可以稍微低一点。
这一点就不必多说了。在刚开始练习编程的时候,我们都是这样开始的:
如我在练习插画的时候,寻找相关的书籍,开始模仿。
为自己订一个“闹钟”(Timeboxing ),并非真实的闹钟,给自己一些紧迫感来完成一件事。时间有限,我们在工作、生活的同时,还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练习。所以,也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,做尽可能多地事情。
与我们日常的练习相比,会发现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更有效率。当我们工作的时候,我们有一种紧迫感,不完成即加班,所以做事效率特别高——如果你一定要加班除外。而日常的练习,相比于工作的时候,则会松散许多。
所以,我常常会在练习的时候,设定好相应的时间。如晚上的 9:30 ~ 10: 30 之间的半个小时时间里,会用来练习画画——周末的时候,就不会这么固定。在这个时间里,每过一分钟,就会有紧张感,就需要不断逼迫自己来完成练习。忙的时候,少画一会儿;闲的时候,多画一会儿。
而一旦是长时间的练习,就可以采取类似于番茄钟的机制来练习,诸如在写作的时候。
练习,最怕的不是投入时间,而是找不到练习的素材。看到合适的东西,适合的内容,记得记下来。
工具重要的是便利性、触手可及,而非最否是最好用。
还有一种方式是定期的爬,自动或者手工都可以。记得我在创建硬件社区“玩点什么”(wandianshenme.com)的时候,靠的就是每周的一两个小时,从 GitHub、Twitter、Google、Medium、Makezine、Instructables 等网站上查找,并记录到下来。
如果你练习的时候需要用到工具,那么请买最好、最专业的工具。这样你就不会借口说,“这个工具不好用,影响我练习了”。
至少,这一点对于我来说,它是特别特别的有效。
一辈子很长,为自己喜欢做的事多做点练习吧。
围观我的Github Idea墙, 也许,你会遇到心仪的项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