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

Blog

PHODAL

咨询札记(壹)

去年,因为答应了花仲马要来杭州,我从深圳 rebase 到了上海。因为公司的组织变革,外加市场因素导致的职业发展受限,区域性的组织结构里,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角色适合我 —— 市场对于岗位的定义越来越明确,使得我这种天性喜欢各式各样开发的人,出现了各种不适应性。在大部分的组织(TW 受限于组织的需求)里, 已经不再需要多样性的选手,只需要一颗真正的组织里。

外加,既然来了上海,就意味是出差,那么出差就变得不可避免了。于是乎,在胡老师的帮助下,我转到了咨询团队。

改变

在我短短几年的 TW 生涯里,我经历了多次的角色转换,经历了不同的地域,感觉了不同的文化氛围。

  • 初始,我在西安,所在的团队是海外交付团队(即如今的袋鼠业务线),掌握了某种意义的好的敏捷实践。
  • 期间,作为一个毕业生,我参加了位于印度的 ThoughtWorks University 培训,经受了一番『大-洗-脑』。
  • 随后,因为花仲马毕业了,我 rebase 到了深圳,来到了国内业务线上,开始真正的接触客户,提升沟通技巧。
  • 去年,rebase 到了上海,来到了华东业务线,虽然是短暂的经历,这才发现了国内软件开发的另外一种『精髓』(不好的),客户要的只是短、平、快,还有好处。
  • 末了,我来到了咨询团队,接受炮与火的洗礼。

几次的转换下来,我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来到新的部门、新的地区,都不可避免地要重新经历各种考验:适应新的模式,重新理解组织。以前只在某一特定的小区域,我所理解的组织,都是一种盲人摸象式的推测。所以,到了今天,我越来越不确定真正的组织模式是怎样的?

适应新的组织盈利模式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我们在先前建立的一系列知识体系,在新的组织下,可能没有多少价值。不可避免的,因为有了经验,我们会受经验所累。好的一方面是:我们会尝试做好准备,不好的一方面是:我们可能并不想尝试。

好在,我到咨询团队接受到了 Lead Consultant 胡老师的指导,以及前公司 Principal Consultant(嗯 ,就是高我大两个级别的存在) 新哥的教诲。在经历了一番经验之后,我开始了我的咨询生涯。初到咨询的时候,原先的一个问题:如何胜任新的工作?变成了两个问题。外加一个,如何保持技术领先

如何胜任新的工作? 这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事情,了解现有的组织模式,然后活下来、适应,这就完成第一个阶段了。然后,在这的基础上,再去创造更大的价值。为了快速胜任,可以从经验学习,最快的是学习他/她人。

如何保持技术领先? 并不是说我们比客户快,而是说如何依靠于行业,并引领整个行业。这个问题有点难呐!不过呢,也并非那么困难。对于这一点,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,剩下的就是花时间去验证它。

收『货』

从公司层面上来说,我司的咨询分为两类,一类是管理咨询,另一类是技术咨询:

技术咨询(Technology Consulting),一般是指咨询方根据委托方对某一技术课题的要求,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,为委托方提供技术选用的建议和解决方案。

简单来说,作为一个技术专家,需要有多领域的知识或者人脉,并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(几分钟、几小时、一两天)证明自身的技能能力。而后,客户才真正有愿意地把技术问题,交给我们解决。

所以本质上,我发现现在的工作,和我原来在各种项目里当 Tech Lead 的时候,没有太大的区别。小的区别还是蛮多的:

  • 干的活还是相似的,只是更有趣、挑战一些。
  • 工作上的代码时间少了一些。具体视项目即看,有的是技术攻关,反而远比原来多。但是,在我看来这是个优点,回酒店就有动力写代码了。
  • 接触的人 level 高了许多。从底层写搬砖的,到顶层 CTO。也有各种感慨,再透明的世界里还是各种欺上瞒下、笑里藏刀。

别的话,还有一些非常长的话题,暂时懒得写,比如『KPI 论』 —— 论如何看清问题的本质。

成为代码专家

来到咨询团队时,我面临公司大佬提出的关于年龄和经验的考虑,即在某种意义上,对于咨询这个行业来讲,我『太年轻』了。在大佬的观点里,虽然胜任工作很容易,但是对于我们来说,自己的能力成长就是一种考虑。所以,在这个时候,我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是,持续不断地编码。以确保自己汲取到足够多的知识,以及对应的代码能力。于是,我们就需要成为『代码上的专家』。至于,具体的定义我可能并非那么清楚。

大佬不仅会指出问题,还会给你指出一条明路。所以,我有了一个未来几年的 Todo List。按大佬地话说,就是平时写写这些打发打发时间,然后换换味道。随后,在那之后的近一年里,我在 GitHub 上有了 10,000 + 次提交,差不多是我在交付团队上的三倍(原来大概率就也 3000+)。主要得益于:

  1. 年初受疫情影响,在家 beach 的时候,努力地写开源项目(差不多有 4.5 个月)。
  2. 出差有了更更充足的代码时间。反正我宅

如果和过去的增长速度相比,我发现我这一年的技术成长可能是原来速度的两倍,大概率是 Todo List 太好了。另外一个则是原来写的是业务代码,成长不快,而现在则是纯纯的技术代码,还有大量的学习。

不过,我相信未来一年可能就不是这样的,疫情不常有, 哈哈哈。

工具箱思维

过去,我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开源工具,这些工具在应对大型组织时,需要采取某种方式有效地组织起来,才会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工具。所以,我原先的工具思维在这一年里,已经进一步演化为工具箱思维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大型组织所需要的是一个平台。但是,平台本身也是一种工具箱,只是经过定制的工具箱。

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,我和我的同事刘宇一起创建 Ledge DevOps 平台( https://devops.phodal.com/ )的时候,创建了首页的元素周期表。在 DevOps 元素周期表时,它包含了大部分组织在实施 DevOps 过程中,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工具,如源码管理、制品管理等。而对于一个组织来说,它们只挑选其中的某一个(当然,对于大型组织来说,它包含了一系列自我维护的小组织,它们又会有自己的选型。

于是乎,对于我来说,这意味着:

  1. 继续打造顺手的工具。如遗留系统重构工具 Coca
  2. 设计更有效的工具箱战略。即总结和抽象某一领域所需要的相关工具,并使它们能很好地结合到一起。
  3. 扩大到组织层级。能力越大,那么我所能接触到的层级也就越大。所能设计的工具,也能以企业级作为受众。

快速深入领域

对于一个技术咨询而言,它的主要价值在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,剩余的一些价值才是他/她现有的技术能力。换句话来说,就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道,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术。在多数情况下,术并非那么重要,因为我们还可以快速学习。但是呢,考虑到道的通用性,我们还是要有快速深入某一领域的能力。

哪怕我们是相关技术栈的专家,但是对于客户的系统来说,我们是个新手。问题多数时候很少出自于框架本身,而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或者是技术栈结合下,出现的一些问题。

多数时候,我可以依托于 ThoughtWorks 这个智囊团(Hive Mind)我们能快速 GET 到各种领域的知识,我也可以靠着技术圈的各个 KOL 了解相关的知识。但是呢,对于个人来说,我们还是要:

  • 高效学习。持续学习对于我来说,已经不是问题。下一步,便是如何高效的学习——因为时间总是有限的。
  • 长期计划。尽管我已经养成关注 Next 的习惯,但是依旧时间上仍然不足,所以如何变成团队式的 Hive Mind 就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。
  • 更好的学习方式。

所以,我在想是否存在某种方式,实施群体学习 —— 当然了一起写代码是一个不错的主意。

衍生洞见

作为一个在技术领域写作颇多的开源软件作者,我通过不断的实践,提炼其背后的一些思想,总结出一系列的文章。但是,随着我在咨询领域的深入,我意思到我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举一反三的能力,而是能否从:

一个逻辑学家能凭一滴水推测出大西洋或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存在,即使他并没亲眼见过。 —— 福尔摩斯。

同样是咨询行业,我们需要做到接近于福尔摩斯这样的能力。

我在过去做得并不是那么好,一个可能是受限于经验的原因,一个则是我并不知晓我应该这样去做。所以,我在过去的一年里,一直在做类似的一些尝试:

  1. 只凭借一个小点的问题,推测到系统性的问题,而后再进行验证。如最近写的《临时方案传染性》,便是一个这样的例子。
  2. 接触到某一系统时,尝试概括整个系统的架构和模式。如《编程语言的 IDE 支持
  3. ……

当然了,这些依旧只是单一团队级,又或者是多个团队级别。下一步,可以尝试推理到整个系统的级别。

从其他/她人身上学习

让我再提及我觉得咨询这一个行业很不错的一点,接触到的人远比原来多。会看到各种各样优秀人才,看到人性的光辉(黑暗面我已经说过),看到其它公司程序员的出路。

总而言之,言而总之,从他/她们身上,总是能 GET 到一些独特的技能。

诸如于:虽然这个问题能难,但是可以不走常规途经,绕一绕就过去了。笑,有一些在我们看来,就是知乎上著名的『蒙古海军奇袭北京』的段子,但是 it works。但别说质量,人家啥要求都达到了时间上 OK、功能上 OK,就是实现不行。但是 who cares?

下一阶段

这么一些日子下来,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所面临的一些考验,便有了一些想法需要去验证。

  • 迷你团队的模式 or sponsor/sponsee模式?即围绕一共同模式展开的同一方面的研究
  • 工作即旅行。既然,咨询是一份在轮子/飞机上的工作。那么,是否就可以当成是各种旅行?
  • 更好的技术咨询。是否存在更好的技术咨询模式?
  • ……

当然,我只是在 YY。


或许您还需要下面的文章:

关于我

Github: @phodal     微博:@phodal     知乎:@phodal    

微信公众号(Phodal)

围观我的Github Idea墙, 也许,你会遇到心仪的项目

QQ技术交流群: 321689806
comment

Feeds

RSS / Atom

最近文章

关于作者

Phodal Huang

Engineer, Consultant, Writer, Designer

ThoughtWorks 技术专家

工程师 / 咨询师 / 作家 / 设计学徒

开源深度爱好者

出版有《前端架构:从入门到微前端》、《自己动手设计物联网》、《全栈应用开发:精益实践》

联系我: h@phodal.com

微信公众号: 最新技术分享

标签